首页 -- > 活动

绣上乾坤

发布时间:2018-09-08 16:51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文/沈阳师范大学陈玥彤 图/沈阳农业大学黄煜峰

 

    中国刺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不论是传情的敦煌画境还是景色旖旎的苏州古镇;不论是鱼米之乡湖南还是天府之国四川。但凡有人居住的地方,都不难觅得刺绣的踪影。

    而素有“老工业基地”之称的东北,也早在辽代就拉开了刺绣流变的序幕。并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通过和其他地域、民族、文化的交融,不断地丰富发展。金代在辽的基础上,刺绣已经达到了“奢绣”的程度。而元代则多在长袍的衣领、袖口、下摆处处以红、黄、深蓝色刺绣精美的花边、还为小饰物“哈布特格”等绣以美丽的山丹,巴达玛花或飞禽走兽等美丽的图案。等到了清代初期,国家繁荣,百姓生活安定,刺绣工艺也得到了进一步地发展和提高,所绣物像富有很高的写实性和装饰效果,成为中国刺绣史上一个最鼎盛时期。然而民国刺绣由于社会动荡几乎停滞,存世量极少,流传至今所见绣品基本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从艺术和观赏角度出发的刺绣艺术精品非常罕见,而作为刺绣收藏的作品更是难得。

    上世纪80年代末,热衷于辽绣的一部分人又拿起了绣针,开始了新时期的辽绣工艺。辽绣代表性传人、北方唯一的中国刺绣艺术大师何晓霞凭借其自身的执着以及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将现代绘画融入传统刺绣中,创造了当代辽绣。

    1968年,何晓霞出生于辽宁省一个刺绣世家,母亲4岁时便开始刺绣,是当地有名的绣娘。耳濡目染,她自幼便对刺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回忆起儿时学刺绣的经历时,她说“我的母亲做事是非常严谨的,不论是何事都有板有眼,刺绣是一件非常严谨的事情,我从她身上受益很多。”正是因为母亲的严格要求,她在八岁时便能独立完成刺绣作品。

    再年长一些,因为画刺绣用的“花样子”,绘画天赋逐渐显露出来,参加学校的绘画比赛,还取得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我之所以可以走到今天,有许多创作的东西。与在美院的学习是密不可分的。刺绣属于工艺美术,美学修养需要在学校完成,没有这种修养,做出来的作品是缺少美的。”何晓霞感慨。长大后她正式进入美术学院学习美术画理,并在从学校毕业后,把绘画的美学修养,放到了刺绣的表现手法当中去,巧妙结合晕色,将西画的立体特点与针线相结合,以针代笔,以线代色,远观绣品拥有着油画、照相般栩栩如生的写实效果,形成了独特的辽绣刺绣艺术。

    2008年她的作品在辽博会上展览,出现一种声音,希望能看到何晓霞自己的创作。在此之前,她都是把一些适合刺绣的作品,比如一些有名的油画,进行二度创作,而自此,她的创作之旅开始了。但是创作,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这段经历成了她生命中最难忘的部分。

    何晓霞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把创作做明白,等于从一个灵魂里走到另一个灵魂里,那段时间内心的挣扎实在是太难忘了。很多人都以为我最难忘的可能是去苏州找适宜创作的蚕线时,路费紧张;可能是跑遍周边所有好的书店,几乎翻烂了关于刺绣的书;又或者是独自一人带着八幅作品乘火车从北京回城的过往,很多人会拿它说故事,但其实我觉得为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吃点儿苦它不算什么,这都是应该做的。最难忘的是你内心的挣扎,内心的东西是最痛苦的,你要表达你自己的想法,还要了解材料的属性,这种材料属性它适合表达什么,这些东西你都要考虑,而且这并不是一天能考虑成的。”

    2000年至今,尽管何晓霞已经集中国刺绣艺术大师、绣坊创办人、相关学会理事等身份于一身,其作品获得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中国刺绣大师精品展金奖等众多奖项,但仍在坚持忠于艺术本身的刺绣创作,心无旁骛地研究刺绣。一年365天她没有一天停止工作,包括从国外回来,也是边倒时差边工作。

    在谈起自己的老师何晓霞时,学生韩冬自豪地说“何老师在我的心目中是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刺绣的顶尖人物在中国南方有很多,但集独立创作、绘画、刺绣为一身,且又都已是炉火纯青的人,在全国实在少之又少。她的执着与专注更是令我触动,这种精神是现在很多年轻人所没有的。”

    何晓霞创造的现代辽绣与南方的刺绣有所不同,它强调刺绣的质感,且很多题材会体现北方民族厚重、朴实的民族性格,在工艺上也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法,不是用传统的针法,而是要考虑自己的通路。把针线放横,针线横跟斜不一样,南方刺绣轻薄、漂亮,斜线薄薄的铺一层,就能折出光来,体现物象的美感,但它不厚实,要想体现出北方的厚实,就要有丰富的色彩以及一定的空间结构感,用线本身丰富的色彩来表达,何晓霞自己创造了一个“扁担针”,横向运针,这样绣出的作品陈光,虚光是非常美的。

    制作一幅辽绣作品,首先要收集素材并设计画稿,手绘画稿到底料上,其次要考虑针法、表达形式及颜色和配线,随后根据质感和表达物象去调整线的粗细和材质,最后进行装裱。画面如果大的话,有时一幅作品甚至要耗时一年才能完成。在这期间常常会有灵感突然发生变化的时候,“人生就是这样,不断地积淀,不断地寻找、学习、提升自己,从作品里也能看出来,我的个人展中年轻时候的作品、中年时候的作品,现在的作品,一定是存在思想变化的。”何晓霞如是说。

    何晓霞经常会做一些公益的培训,以及到很多大学里去做讲座。学生小到6岁大到70岁,目前已有几千人。而徒弟则有20余人,现在90后的徒弟也可以跟着去“做国宝”了。所谓的“做国宝”,这件事源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织绣专家钟凤英先生,他在北京故宫研究了40年的刺绣国宝,这些国宝怕光,不便于公开展览,但一想到这么优秀的作品就此被埋藏于地库之中又实在觉得可惜,便希望找到一个团队能把这些国宝复制出来。这些绣品,有些是实用品,有些是宗教品,还有一些是刺绣和院体画结合的作品,名为刺绣画,是一种欣赏装饰品,因为技术非常难等各种原因,钟先生为了寻找这只团队,花了三年的时间,最终选定了何晓霞的团队。

    经过以何晓霞为代表的当代 “辽绣”领军人物的传承和发扬,辽绣也有了许多的衍生品,披风、丝巾、手提包等等,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关注。在未来,何晓霞计划利用互联网,开展线上培训课程,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接触、喜欢辽绣,使辽绣可以更好地被传承。

来源:中青在线

【编辑:朱江】